
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

化学必修一电解质溶液教案?
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剂中能够产生离子的化合物溶液,通常是指可以在水中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溶液。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,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移动,从而形成电流。电解质溶液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,例如在电池和电解池中的电化学反应、在身体内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平衡等。要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应用,需要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相关的电化学原理。
小红指怎么用?
小红指是一种电子化学计量仪器,常用于测定溶液的pH值,即其酸碱性。使用小红指时,先将指示剂滴在被测液体中,待指示剂变色后,将指示剂和被测液体混合均匀,然后再使用小红指进行测量。使用前需要校准,调节数字显示器上的数字与被测液体的真实pH值相符。小红指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溶液的pH值,而且操作简单方便,是实验室常用的基础性仪器之一。
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评课稿?
浓硫酸具有吸水性、脱水性(俗称炭化,即腐蚀性)和强氧化性等特殊性质;
1、强腐蚀性: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,若实验时是不小心溅到皮肤或衣服上,然后涂上3%~5%的碳酸氢钠溶液(切不可用氢氧化钠等强碱)。严重的应立即送往医院。若实验时滴落在桌面上,则用布擦干即可。
2、吸水性: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,其质量将增加,密度将减小,浓度降低,体积变大,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,能吸附空气中的水。
3、脱水性: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,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,反应时,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(2∶1)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。蔗糖、木屑、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,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(炭化),并会产生二氧化硫。
浓硫酸是高中化学常见的强氧化性酸,且其性质与稀硫酸有很大差异,充分体现了“量变引起质变,透过现象看本质”等唯物主义观点。硫酸的性质是本章甚至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,而浓、稀硫酸性质对比则更是本节的重点。
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—结构—化学性质为主线,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。这样设计,重难点突出,层次明确,有助于学生应试。但过于程式化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。
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、分析能力的培养,鼓励学生大胆设想,谨慎思考,勤于分析,善于总结。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,体现“学以置用”的思想。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,能力不同,在40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。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,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,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。
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,***用传统教学的主线,贯穿新教学理念,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,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。在课堂总结时,以题映点(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,落实重难点)。
在资料的准备上,联系实际,吸取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,准备了“模拟烧伤”、发现碘的故事、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等,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
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,尽量精简语言,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、发言,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。
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、浓盐酸引入,让学生自由发言,提出设想。再根据学生的方法,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。最终教师再投影出物理性质的板书,强调其中关键词。根据物理性质,再引出硫酸的稀释,告诉学生若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。此时,做模拟烧伤实验,引出脱水、吸水性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、脱水的方法。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,让学生联系判断,巩固知识。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,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,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,进行氧化还原分析,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。最后,教师进行本课总结,对学生进行习题检测,再次强调本课重点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881335.com/post/3434.html发布于 2024-03-27